那个敢到台湾总统府前拉横幅的小薇,被派出所电话吓哭了

小薇的故事,说来令人唏嘘。这个曾经站在台湾总统府前,高举横幅的“网红陆配”,如今,在贵州老家因为发了一个维权视频,大半夜接到派出所的一个电话后,给吓哭了。

曾几何时,她凭着“爱国”标签在两岸引发关注,一度成为流量热点。如今她回归山村,在泥泞中提水、在灶前烧柴,一通电话就击碎了她曾经的“无畏”。

有人看笑话,但我更多是感到心酸。

她的落差,不止是从城市回到农村,也不止是从自由到恐惧,而是从信仰一个国家,到被这个国家教训。

小薇的老家,在贵州的农村。一个典型的“山高皇帝远”的地方。山路蜿蜒,生活原始,烧的是柴火、背的是猪草,村民靠天吃饭、靠政策生存。每到夏天,大雨山洪,田地被毁,政府会拨下补偿款。

国家是有这笔钱的。

财政部门拨下来的款项,明文规定有:土地补偿费、安置补助金、地上附着物赔偿、青苗费、后期扶持资金等等。每一项,都是为了让受灾群众重建生活。但这些钱,落不落得了老百姓手里,是另一回事。因为,这中间还有“人”——那些头顶乌纱帽的本地干部,那些在“制度边缘”拥有实权的“土皇帝”。

这笔钱,谁来决定分不分、怎么分?在很多地方,不是由政策说了算,而是由“人情”决定的。

小薇去了村委会,想讨个说法。她语气不软,态度不低,没多久,视频上了网。流量还没来,电话就来了——来自当地派出所的警告。没有正式传唤,也没有拘留,只是一个提醒式的通话,就把她吓哭了。

也许那一刻,她知道,她不是“网红”,也不是“爱国代表”。她就是一个普通的回乡女人,一个在山村里试图争回属于自己权益的农妇

我想,她哭得不只是害怕,也许还有失望。失望于自己的热情没有换来尊重,失望于“表达”的权利只是短暂的幻觉,失望于曾经引以为豪的身份,在这一通电话里变得苍白可笑。

“喊口号是最廉价的事。”

小薇当年在台湾时的直播火得不行!她话语激烈,立场坚定,“爱国言论”一度让她赢得大量关注。她的丈夫是台湾人,自己也嫁得不差,住透天厝,三个孩子衣食无忧,家里收拾得一尘不染。

她本来可以平稳生活,可她走上了一条“赛道”——靠政治表演博关注。

她选择了站队,选择了表忠,选择了把复杂的身份变成单一的符号。

但问题是,你喊了“祖国万岁”,祖国听见了吗?

在台湾总统府前拉横幅时,没有人拦她,甚至士兵礼貌地收下她的陈情信。这不是因为台湾“怕她”,而是因为那是一个允许她那么做的地方。

而在贵州,一个村官都能让她无处说理,一个电话就能让她夜不能寐。这不是因为她“犯了错”,而是因为她根本没处可说理

很多人都说:你以为你还在台湾?

在台湾,你可以表达,可以争取,可以抗议。

在贵州,你最好闭嘴、识趣、顺从

她走过了一条完整的曲线:从泥泞中走出去,再从自由的地方回到原地。而真正可悲的是,她从未意识到自由的意义,她以为只是换个地方继续喊口号,却不知喊话的方向变了,语境也变了

这里不是总统府,而是祖国西部农村的村委会,你得老实点儿!

有人说她活该。可她真的活该吗?

她想要的,只是一个属于她的补偿款。不是为了颠覆体制,也没想组织游行,只是为了拿回本该属于灾民的一份钱。

而这份请求,在某些地方,就已经是对权力的大不敬了

真正让人难过的,不是她的遭遇,而是她的无力。

她不再是那个站在总统府前的“小薇”,而是无数在底层被行政力量压垮的普通人之一。区别在于,她被看见了,而更多人甚至连说话的机会都没有。

人总要为自己的认知埋单。

小薇的经历令人唏嘘。她以为她可以“自由地选择立场”,但在没有护盾的体制下,你就只有一个身份:服从者。

看到这里了,不妨订阅我的公众号,看我的更多文章👇

公众号二维码